印象形成中的信息利用

    在与人交往时,我们可以从某人的言谈举止、行事为人、他人对他的评价中获得许多关于他的信息资料,而人们是怎样利用这些资料对这个人形成印象的呢?

    印象是指我们对别人的看法。在很多情况下,我们不是等到把握了他人的全部特征后,再形成对他人的印象,我们会根据很有限的信息,甚至是片断的信息,就进行加工整理,形成对他人的印象。在这一对信息的利用过程中,心理学研究发现有两种加工方式:平均模式和累加模式。
    平均模式与累加模式
    平均模式是指我们把认知到的有关他人的特征信息相加,然后再求其平均值,以此平均值为基础,形成对他人的印象。

    累加模式正好与平均模式相反,是指我们在对他人形成印象时,把认知到的有关他人的各种品质相加,求其和,以此形成对他人的总体看法。

应用

    第一种情况:我们和小王第一次交往时,发现小王是一个真诚、聪明的人;后来我们在与他的第二次交往中,又发现他还是一个朴素、大方的人。第二种情况:我们先是认知到小王是朴素、安静的,后又认知到小王还是真诚、聪明的那我们在两种不同情况下对他的两次印象会有什么不同吗?心理学研究指出人的心理品质在社会交往中所起的作用是有差异的,因而可以对不同的品质赋不同的分值。真诚、聪明可以说是非常优秀的心理品质,我们赋3分;而朴素、安静是比较优秀的品质,我们赋1分。运用两种模式计算的结果如下表。


平均模式

累加模式

第一种情况

第一次(3+3)÷2=3分
第二次(3+3+1+1)÷4=2分

第一次(3+3)=6分
第二次(3+3+1+1)=8分

第二种情况

第一次(1+1)÷2=1分
第二次(3+3+1+1)÷4=8

第一次(1+1)=2分

第二次(3+3+1+1)=8分

    这一结果说明了什么?它说明了运用平均模式时,有关他人信息来源的先后顺序影响着我们对他人的印象形成,即当一种中性的肯定的信息资料(+1)与先前建立起来的很满意的肯定性资料(+3)联系在一起时,我们对他人的综合评价不仅不会上升,反而会降低;而反过来,先是认知到他人的中性的肯定的品质(+1),后又认知到他人的积极肯定的品质(+3),我们对他人的总体印象就会上升,而不是降低。当我们用累加模式作为印象形成的依据时,情况正好相反,即只要感受到他人的好品质,不管前后好的程度是否不同,我们对他人的印象都会上升,而不会下降。

    两种模式所得到的结果完全不一样,那么在生活中我们到底会选择哪一种模式呢?心理学家诺丁曼·安德森通过他设计的一系列精细而准确的实验验证了在生活中大多数人确实是使用平均模式形成对他人的印象。他发现,当一些仅属于比较积极肯定的品质或中等品质的信息(如固执),与先前建立的非常积极肯定的品质联系在一起时,大多数被试对他人的综合评价不但不会增加,甚至还可能降低。同时在实验中他也发现,有小部分的被试则喜欢采用累加模式对他人形成印象。

山东省淄博第四中学版权所有 地址:淄川区淄城路540号 电话:0533-5171271 承建:山东大鲁网络有限公司